内容简介
从华盛顿特区的大屠杀纪念馆,到柏林人行道上刻有铭文的铜片,纳粹暴行受害者的纪念设施遍布全球。每年有超过100万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,反思罪行的活动也在此举行。“奥斯维辛”经常被用来指代纳粹大屠杀,但把目光止于一个集中营远远不足以伸张正义。如何全面公正地定义“受害者”与“加害者”,纳粹迫害在几代人、几大洲之间遗留了怎样的长期影响,都值得更深入地思考。
本书考察“二战”后几十年间的审判与证词、加害者与被害者的言谈,从更广义的角度探讨纳粹清算,力求校准正义的天平;揭示在历史长河中,纳粹暴力的非人道程度远胜于后来人们对它的解释。从早期的排犹政策到“安乐死计划”、犹太隔离区、死亡集中营,再到战后几十年有选择性地认罪,作者消解了官方的神话——所谓的“直面过去”实则是“绝大多数施暴者未被追究责任”。在东德、西德、奥地利等第三帝国继承国,对纳粹的追责力度大相径庭,冷战格局加剧了清算的复杂性。司法审判有选择性地进行,前纳粹分子轻易重返社会。在清算未能彻底进行的背景下,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后代背负纳粹主义的遗产前行,暴力的后果仍在时间中回荡。

大清算
作者简介
玛丽·弗尔布鲁克(MaryFulbrook),伦敦大学学院德国史教授,研究领域包括近代早期欧洲的宗教和社会、20世纪的德国独裁统治、大屠杀后的欧洲。曾任英国国家学术院近代史分会主席、英国德国史学会主席、《德国史》联合创刊编辑。著有《剑桥德国史》、《德国史:1918—2014》、弗兰克尔奖(TheFraenkelPrize)获奖作品《奥斯维辛附近的小镇》(ASmallTownNearAuschwitz)等多部著作。
在线阅读:大清算
相关图书
我们中的一个
《我们中的一个》是挪威知名战地记者奥斯娜·塞厄斯塔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。
见树又见林
全书由引言、结语和七个章节构成,内容围绕如何用社会学的方式去思考社会运行的方式,并在生活事务中实践这一主题展开。
福柯的主体问题考古学
本书详细研究了福柯在其早中晚期作品如《疯狂史》、《词与物》和《性史》中对我思、主体和主体性的考古学探索。
失去的三百年
《失去的三百年》一书详细追溯了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间,中国在开放与封闭中的徘徊与抉择。
在阿尔巴尼亚长大
《在阿尔巴尼亚长大》是一部个人回忆录,作者莱亚·乌皮以第一人称的视角,细腻地描绘了她在阿尔巴尼亚独特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。
苏北人在上海
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苏北人在上海的从业经历、居住状况以及生活面貌,还深入剖析了他们在面对社会歧视与身份困境时的抗争与适应。